人機大戰早就不再是新聞了,第一次人機大戰早就是很多年前的事情。 人機大戰在中國的傳播,無疑與兩位在人機大戰史上頗有盛名的中國人有關。在淩志軍著的《成長——微軟小子的教育》一書中提到,業界知名人士李開複早年曾開發了“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在1988年擊敗人類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名噪一時。而號稱“深藍之父”的許雄峰,同樣是中國人。他和同伴在1997年研製出大型電腦“深藍”,拉開電腦與人腦的“世紀之戰”,以“深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而告終,轟動全世界。 筆者開始關注人機大戰,始於2003年。筆者在一次研討會上解讀《利潤模式》一書,那時曾專門看過有關“深藍”大戰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報導。事實上,在此之前,卡斯帕羅夫曾多次戰勝過“深藍”和其他智慧電腦。 人腦和電腦的對抗,在中國也就是近幾年的事。2004年的時候,國際象棋棋後諸宸曾與“紫光之星”進行過兩回合的比賽,結果諸宸以兩戰皆敗告負。 據媒體報導,8月9日和10日將舉行首次中國象棋大賽。屆時,由一代中國象棋特級大師如柳大華、蔔鳳波、張強等組成的專業棋手和網路海選的業餘棋手,將與曾獲得中國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中國最高性能的高階伺服器浪潮天梭進行兩場讓世人注目的人機對抗賽。消息傳出後,業界噓聲一片,大部分表示,這只不過是主辦方搞的噱頭,其目的無疑是進行產品推廣。主辦者在進行宣傳時,也一直宣稱電腦獲勝的關鍵在於硬體而非軟體。在筆者看來,硬體對電腦性能的影響無疑是主要的,但是在同一個發展階段,人機大戰的關鍵並不在於硬體,而是在於軟體的完善程度。以卡斯帕羅夫與電腦多次大戰的結果而論,顯然決定勝負的也是軟體,因為比賽前後間隔的時間很短,有的只有幾天,要說硬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顯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原因只能是針對之前的對局,對軟體進行了局部的改良。 在主辦方的眼中,如果電腦能戰勝這些大師,就意味著電腦性能的卓越,意味著超級市場推廣。但在消費者眼中,卻不存在這樣的對比,因為如果沒有先例的話,人機大戰其實與所謂的電腦vs人腦大戰並不是一回事,畢竟我們無法因為電腦戰勝了象棋大師就確認電腦已超越人腦。事實上,按照基本的科學理論,由人創造的智慧電腦只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人腦,如計算能力,不可能完全代替或超越的。由此而言,試圖用人機大戰來明確電腦和人腦孰優孰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即使拋開這個層面不談,電腦也只能有贏得人腦的機會,由於電腦是不存在水平波動的,從理論上來說,如果電腦勝過人腦,那麼人是永遠沒機會戰勝電腦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即使以幾年前諸宸與“紫光之星”的對局為例,雖然諸宸輸了,但並不是沒有機會。拿第一盤來說,諸宸賽後就表示,本來自己已經下到了不會輸的局面,但是因為求勝心切出了昏招。對此,許多業內專家也都認可了這種說法。這表明諸宸並不是在能力上輸掉了比賽,而是存在著主觀原因。 其實,當時就有人推測,這樣的比賽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默契,而諸宸剛開始的表現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等下到不會輸的時候再輸掉比賽則是一種必然結果。正因為此,國外的人機大戰可能有勝有負,據說卡斯帕羅夫在與多台電腦交戰中都保持了平局,而國內的大賽則只能是電腦戰而勝之。另外,此前的人機大戰一般都使用普通電腦,而此次人機大戰居然拿出了伺服器,其結果更是可想而知。如果不是主辦方生怕電腦敗北的話,何必用這樣的伺服器與人類大戰呢?有媒體誇張的說,這次大賽的組織者可謂用心良苦:通過互聯網路這一媒介拯救日漸式微的中國象棋。其實即使不存在一些局外的因素,這麼一項賽事也無法提高到如此高的境界,如果電腦戰勝人腦的話,甚至有打擊中國象棋的負面效應。 產品推廣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千萬別戴上高帽,觀眾不是傻子;電腦戰勝大師,並不能說明電腦性能的卓越,何況用的居然是一台伺服器,消費者具有常識。國外人機大戰總是有勝有負,國內如果總是一邊倒的話,那只能有兩種可能:一是雙方基於某種程度的默契;二是中國大師們的水平太次。 無論何種結果,似乎對主辦方都不利,何苦來哉! 【文稿來源:chinabyte授權,武陵客代理】 |